教育资源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校长 冒亚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办学的过程中,校长对学校不但要管理,还要经营,用教育的经营观改造传统的教育的管理观,用开放的教育模式取代封闭的教育模式,用产业理念融合事业理念,用经济规律融合教育规律。笔者近几年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认 识

――是产业,有市场,教育资源经营具有必然性。

世界各国在处理国民经济各行业关系时,都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世界银行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AIS法(即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把教育归属为第三产业,我国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也把教育明确列为第三产业,并提出它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

教育产业的市场如何呢?从国内的经济看,目前很难找到像教育有这么大的需求,这么大投资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潜在的有效的教育需求很大。99年3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做了一个调查,在全国1.5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中有10%准备用于教育事业,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7%的比例。另外一份关于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现状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家庭购买电脑的目的有69.1%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且于家庭收入的高低无直接的关系。中国人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为教育的投资,为孩子的未来花钱是从不吝啬的。可见发展教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扩大内需的作用,并可能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也能推动自身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有它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抓好这块产业,激活这个市场,如果没有这个清醒的认识,国外教育机构就会乘虚而入。在1999年北京5月份的澳大利亚留学展上有这样的数据,1997年有1700名中国学生拿到赴澳签证,1998年有3100名,估计1999年有6000多人,出国留学潮正向低年级波及,由研究生、本科生向中学生波及。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服务贸易中有关教育条款的实施,中国学生出境读书将会越来越多,外国人还会直接在我国投资兴办教育机构,招收学生。全国这么多的学生到国外读书或到外国人的学校读书,让中国的钱流向外国,刺激外国消费,这是多么不划算!有关媒体曾经算了一笔帐,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生约2亿人,如果其中10%以教育消费形式“择校”就读,每年择校费平均5000元,大约有1000亿元的潜在受益,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增加点,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经营运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舞台。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以2000年为例,当年教育经费仅占当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2.87%,这一数值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的平均比例,与发展中国家4%的比例也有很大差距。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试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将会面临新的困难。2000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加比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加降幅2.18%,其中江苏省降幅为全国最高,达到18.73%。计划经济条件下,全靠政府投入,靠行政拨款办教育的模式已被打破,不少校长已经饱尝了其中的辛酸苦辣,这逼着我们校长去寻找一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教育产业性质相配套的新的办学模式。目前,不少校长都踌躇满志,要想办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没有其它路可走,只有用教育的经营观念改造教育的管理观点,学会经营教育资源。

实 践

――能操作,可运行,教育资源经营具有可行性。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适应市场需要,扩大办学规模。

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以社会利益和人们的需要为前提的,计划经济时期,校长只根据国家的计划来培养学生,无需考虑市场和学生专长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必须把社会利益和市场需要结合起来考虑。重点中学属优质教育资源,市场需求量很大,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在2002年《新年致辞》中指出,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教育资源不足的制约转变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校为省属重点中学,最近又通过江苏省教委组织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办学规模从九五期间的30班,现发展到76个班,即将发展为120个班。规模的扩大不是盲目地扩大的,而完全是市场需求的必然。1998年我校更名为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撤去初中成为纯高中,社会一时对失去一所全县最优质的初中茫然,有的学生要到外地去择校。我们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在校边择地新建了一所占地45亩,投资2500万,可容纳30个班的初中,既扩大了高中规模,又满足了社会对优质初中的需要。2001年国家十五规划实施,大力发展高中,又适逢初中毕业生生源高峰期,加上我校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我校高中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且初中择校生进一步增加,原有初中规模也满足不了市场需要。我们又进一步抓住机遇,在县城开发区征地240亩,新建了一所投资壹个亿的可容纳60个班的完全高中,把原校出售给初中,新老合并,又可招纳60个班。根据目前招生情况及市场预测,行情看好。

2、盘活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金。

我校三年内,新建两所学校,共投资1.25亿。所需资金政府未有财政拨款,全部靠学校资源的经营和运作。

(1)股份制办初中。我们凭原有初中的品牌,向社会募股,共募得社会股金1400万元,学校拿出600万元作为货币资金投入,无形资产算为500万元,共1100万投入,根据《公司法》组成了一个股份公司,建立董事会,根据《董事会章程》运作。经过不到一年时间,一所崭新的初中建成。第二年招生,当年就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多种形式投资办高中。新建高中需1亿元,我们依靠政府政策,免缴税费作为政府投入,约1千万,学校原有积累约2千万,原校经评估出售给实验中学3千万,学校公寓、师生饭堂实行社会化,由社会力量投资约2千万,剩下的缺口2千万依靠银行贷款解决,新校建成后,招生成倍增加,银行贷款约5年左右就可还清。

(3)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将运作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想方设法以最少的投入去赢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教育资源经营后校长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新时期校长的一项基本功。

降低投入成本,学校硬件投入国家有定额,工程有指导价,但弹性较大。校长有很大的运营空间,如通过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法可以大大节约投入。

降低管理成本。学校人员经费支出是最大的支出,裁员增效是校长人人面临的难题,经营学校必须下大气力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我们严格按编用人,高中教师按师生比1:17配备,教学辅助人员按1:80配备,精减分流了50多人,大大节约了人员费用。学校办公费用采取目标管理,包干管理,节约有奖,浪费有罚,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头。

提高规模效益。经济效益与规模相联系,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但是学校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应该处于人力物力配置最优、经济效益的产出最大的结合点上。我们认为高中规模在14―20轨,40―60为班为宜。这样的规模管理可以到位,质量可以确保,同时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增加重点投入。在学校经营活动中,有些投入要省,而有些投入必须增加,能取得高效益的投入要大幅度增加,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重要原则。学位重点投入有两方面。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待遇问题必须保证,人才是第一宝贵的。学校靠质量,质量靠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我们实施分配制度改革,保证骨干教师待遇的大幅度提高,调动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连年的高质量,拿高考来说,做到在全省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有了声誉,有了品牌,吸引了大量生源包括外地生源,从根本上提高了办学效益。

体 会

――深化改革,大力调整,不断探索教育资源经营的规律性。

1、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责权利。

市场经济是一种产权社会化的经济,市场下的教育应当是教育产权社会化的教育,无论是国家拥有产权,还是社会团体个人拥有产权,都必须向校长让出学校的的经办权,使之成为教育经办的主体,切实承担校长自身的利益和学校群体劳动利益的责、权、利,并保证支付教育产权价值。如校长没有经办权,一切按计划办,按行政长官意志办,教育失败或成功均与校长教师没有利害关系,那么校长经营学校就无从说起,也将注定失败。

2、必须建立鼓励社会投资教育的机制。

社会力量有投资教育的热望,但教育立法还不健全,各地对招商引资在政策上都有扶持,但对教育的投资、效益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尤其是教育法中“教育不以营利为目的”规定还没有统一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资与教育资源经营的社会认同感。要使教育经营合法化,必须做到有法可依,例如教育投资和教育经营活动中的回报、税收、奖励政策都要有明确配套的法规,做到谁办学、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谁承险。

3、教育资源经营必须因校制宜。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规律这一,教育作为社会产业体系的一部分,也必须置于市场竞争之中。资本市场对教育品牌感兴趣,希望与教育品牌合作。作为名校,有可能搞好品牌运作,名校的校长抓住了机遇,既取得社会效益,又取得经济效益,使学校发展,让学校增值。在品牌运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风险,主要原因是盲目的、过大的扩大规模,管理、师资都会有新的困难,容易降低质量,从而稀释品牌,导致风险产生。一般学校市场经营运作的做法相对名校来讲,经营教育资源存在困难较大,但也可以借鉴市场经营运作的做法,吸引社会资金,降低管理成本,如能抓住政策对薄弱学校“扶贫”的机会,和名校收费较高的机会,集中精力,搞出精品,创造出新的品牌,从而达到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同步发展的目的。

校长经营教育资源,借鉴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做法,并不排斥教育的自身规律。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教育更是事业,我们在经营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使事关国运兴衰的人民教育事业,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