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素质教育理念打造高层次人才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一、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热情关怀下,我们学校初步形成如下办学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大力发展普通高中的机遇,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为目标,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教研一体化等重点工作,继续为创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全国特色名校而奋斗。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始终在努力解决一个“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问题。从理论上看,素质教育与高考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作为具有选拔性功能的高考的检测着眼点,已经从过去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而以能力为主要标准来选拔人才是符合提高国民素质要求的。应该说,我们的高考正在跟素质教育逐步接轨。高考是目前对素质教育的最权威的评价。既然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既然高考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检验,那么,只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只要有利于高考出成绩的做法,我们就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认为,只有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看待高考,用素质教育的行动来备战高考,这才算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从实践来看,我们“着力整体发展、力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一切按教育法规办事,一切按教育方针办学。比如,保证开齐开足各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德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把课外活动开展得生机蓬勃,等等。事实上,这些并没有对我们正在不断优化的教学流程和不断改革的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相反,极大地焕发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激发了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最终在高考中还是赢得了一年又一年的辉煌成绩。3+文综、理综时,我校曾连续有两届学生取得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3+X时,1999年如东高级中学理科生均总分566.1分,全省第一;全省理科600分以上共944人,我校占36人,全省文科550分以上304人,我校占11人,分别占3.8%和3.6%。2000年文理科600分以上共156人,为南通市各学校之首,列全省前茅,冯晨同学以697分的高分列南通市理科总分第一名,江苏省第三名;理科680分以上全省35人,南通市6人,我校5人,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其中达重点大学分数线340人,清华大学录取8人,北京大学3人,中国人民大学8人,复旦大学5人,中国科技大学9人,上海交通大学6人,同济大学5人,南京大学21人, 东南大学29人。

近几年中,我校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江苏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示范单位、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等30余项省市级荣誉和称号。这些,足以证明抓高考升学率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二、明确目标,努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创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名校,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质量观,从如东高级中学走出去的学生,必须在21世纪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高层次人才。我们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允许用加班加点的办法、用增减课时的办法提高质量,不允许用牺牲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代价提高所谓的质量,更不允许用增加负担,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提高质量。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全体的教育、是生动活泼的教育。

现在的高考不仅要考书上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注意各学科与生活、社会、科学的联系,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人生,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的进步,注意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就是说高考也是综合素质的考试。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学校在学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积极开展一些活动,努力创设大文科环境。高一的军训,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和吃苦的教育。高二阶段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下农村,去工厂,从而了解和体验生活,体验劳动,从而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写调查报告或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厂如何面对中国加入WTO后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也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中学生青年党校、一年一度的红五月歌咏比赛、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绿岸文学社和史学社等第二课堂,学生自办学校广播节目和校园电视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增长了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画廊、报栏、黑板报的作用,拓宽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学生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吸纳的过程中提高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在高三年级定期组织学生收看电视新闻,让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几年我校高考文科成绩一直处于全省的前列,得益于这些活动。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不是不要考试,不是不要分数,不是不要升学。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指针,无论从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还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学校工作都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宗旨。对我们学校来说,学生上大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上重点、上名牌,毕业以后立足社会。因此我们的工作思路与要求是:在保证绝大多数同学上大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重点率和名牌率,提高学生能力,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在全省高分层人数中有足够的份额,确保名牌学校的录取有一定的比例,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争取:争高分,争高能。三个确保两个争取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分数与能力不可分割,现在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不可分割。达到这个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满足了社会和家长的需要,也是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有高分,又有高能,既有现在的发展,又有将来的持续发展,这种教育一定是素质教育。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旗帜鲜明地培养适应和建设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三、遵循规律,切实搞好高三毕指工作中的三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夯实单科基础,各学科守好自己的门,不过早追求学科间的综合。综合能力测试中,学科内综合占80%,而学科间综合只占20%,因此我们确立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科内。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综合能力测试,决不应打乱目前的教学安排而新搞一套,新设一门综合学科”。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原则。备课组全体老师在反复学习教育部和省教委有关高考改革的文件精神、研究广东、上海等省高考改革的模式后形成共识:从变中找不变。虽然高考的形式、试卷在变化,但高考的知识点、能力点与往年高考是稳中有变,稳的那部分即是我们要夯实的基础。因此第一轮复习的夯实基础的标准,一是课本,二是原有的高考考试说明,三是近年高考试题。我们在每一小单元的复习中都和同学共同明确这样几点:①本单元包含哪几个知识点,等级如何?②本单元有哪些能力点?包括哪些研究问题的办法、解题的技巧等。③本单元有哪些典型的题型?高考反复考的是哪些题型?从课堂知识、方法的讲授到例题练习的设计,我们都充分注意到这一基础的基准。主要措施有:作业分层要求,提倡小题大做,教师建立学生错题档案。注意点是不要进行三科综合的模拟训练。根据综合能力测试中涉及各单科的试题量减少(在一份理综试卷中考查的单科知识点、能力点约为老模式高考题一半),单科复习的课时也比往年减少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正像学弹钢琴首先必须从训练指法这一基础开始。一些外来的综合模拟试卷(包括质量较高的)对第一轮复习容易造成不良的导向,学生练习后对综合科目容易产生麻痹轻敌的思想,误认为在试卷中某某学科的单科内容少,要求低,因此会在无意中放松学科基础的夯实,这样就会影响第一轮复习质量甚至影响整个高考复习的质量。钢琴弹奏者指法训练还没有过关就开始弹曲目肯定不会成为优秀的弹奏者。

2、第二轮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与学科间综合专题两个轮子一起滚动。第二轮复习从四月中旬左右开始到五月中旬。这一阶段学科内是通过大单元进行综合复习,针对高考重点热点,针对学生第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题。除了像第一轮一样坚持详细批改、错题统计外,备课组集体备课时必须对讲评课的重点、思路进行共同讨论确定。一般要如以知识点为线索、以解题方法为线索,将错题串联,归类讲评,努力使学生通过讲评课在知识、能力上来一个飞跃。2000届,理科综合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认真研究,共同确定了8个专题,分工编写专题讲座材料,并经过备课组全体老师讨论确定后实施。这时就打乱原来老师任教班级的界限,全年级一体化,群策群力备战综合。这个阶段的练习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理科大备课组进行严格的、科学的自我调控,保证适时、适量和适度。文科综合在第二轮复习中仍然强调打好学科内的基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将零星的知识“点”梳理为“线”并编织为一定的网,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对知识融会贯通。根据高考试题有以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为主的趋势,我们引导学生把单学科的知识和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为各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综合思维训练中,突出对一些敏感热点问题的分析和阐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专题讲座,就重要的热点问题开设各种讲座。另外,学校电视台每天将录播的中央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30分》等节目,编辑后于晚上时间集中播放。

3、第三轮复习:全真模拟训练,抓好应试心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与指导。这一阶段即考前的最后40天,以模拟训练及其讲评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训练和训练良好的竞技状态。关于训练,取消单科练习,而全部做模拟试卷。试卷的来源有二,一是自编,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自编一些综合卷,二是引进。如采样山西省、浙江省、南京市等地的综合模拟卷,注意吸收各家之长,对题型、题量、难度的控制通过不同层次要求的试卷来训练,使学生有多种心理准备,从而能从容地走进高考考场。

练习的时间进度安排是一周两份,课内(三课时)集中完成一份,课后完成一份。对课上定时练习,旨在充分发挥其模拟功能,我们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虽然综合试卷的批改比较困难,但我们有全组的团结协作,合理分工,效率很高。下午做的练习能保证当天晚自修前批阅、统计好并发到学生手中,第二天就及时评讲。关于练习的讲评,学科间的综合题通过讨论但其以哪一门学科为主,然后确定有该学科老师来处理,讲评的方式、深度都是经过备课组讨论后确定。

第三轮的复习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 处理好做练习和课本的关系。强调同学必须重视课本,尤其是课本应用性的问题和综合性的问题。⑵ 做练习和看旧练习关系。一方面要做一定量的新练习,另一方面要重温以往练习、考试过的题目,做错的固然要订正,原来做对的典型题也要求再重新熟悉思路。⑶ 抓主干知识与全面复习的关系。⑷ 高考的热点和冷僻点。尤其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的科技问题的动态。⑸ 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时间投入比例的调控,仍然强调一学科内综合为主,防止学科间综合的过滥、过度。关于学科间综合,我们进行了每日一题的尝试,即每天给学生一道题,包括完整的分析、求解过程,以拓宽学生思路。由于市场上劣质的综合练习资料很多,我们原则上不让学生搞老师要求以外的内容,特别是不搞劣质的学科间的综合题。

四、发展后劲,着力建设科研教研一体化工程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教科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也是衡量重点高中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全国重点高中标准》明确规定:重点高中的教师“应有较高教育科研能力”,“能够承担本学科的省、市级教研课题”,学校“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改革经验、科研论文在省、全国和国际正式报刊或专业会议上发表交流,收入教育文献情报资料”。 因此,在学校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开展教师科研活动,已是我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任务,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我校来看,前几年,教师的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有:①宏观研究较为薄弱。不仅这方面的文章不多,而且还只是停留在对教育方针、政策的注释和证明分析上,没有去揭示这些方针、政策与重点高中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去研究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同重点学校办学上档次之间关系;也很少涉及社会应该怎样保证重点学校健康而迅速发展的,等等。②中观研究不足。对学校的科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教学工作之外的其它领域涉及不多。③微观研究相对多些,但存在不平衡,也欠深透。当我们把视线深入到微观层次时,不难发现,教师研究最多的是智育,而德育、体育相对研究得少些,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则更薄弱。就智育研究来说,又较多集中在教师“教”的一面,而学生“学”的一面还研究不够;至于“教”的研究,又较偏重于对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法的领悟、分析和研究上,忽视教育思想、教育价值以及相应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我校强化“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工具和主要动力;坚持深入一线、集团作战、重点攻关、注重实效的教科研工作方针;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实验、教学改革;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加强和完善科研和课题管理办法,以形成一个相互协调、运转有效的教育科研网络;及时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在上级领导和教科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的作用;并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上、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上,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上,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上,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中的应用研究上,以及股份制学校办学模式研究上取得一些新的进展。

一言以蔽之,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研管理轨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的总体设计符合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符合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才能够增强教育科研的计划性;才能够使投入到教育科研方向的人、财、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才能够把教育科研成果迅速推广开来,为教育教学服务。举例来说,如果某教师选择了如何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这一课题,那么,首先就要问问自己:我头脑中的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否符合时代需要?如果我们要研究某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那么就应该想一下,这项改革是为怎样的一种教育趋势和目标服务的。不明确自己所选择的教育价值观的研究者是不清醒的研究者,在陈旧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研究也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也就无质量可言。 

九五期间,我校被评为如东县教育科学研究三星级基地,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并被南师大教科院列入“现代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实验学校。我校在省级报刊发表论文或获得省级以上论文奖的文章近400篇,人均3篇;其中有六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我校教师个人出版教学专著5本,主编或参编教参或教辅读物40余种。我们的省级课题《中学德育活动课程研究》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出版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40余万字的专著,研究成果被评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总课题组研究成果一等奖。九五期间,我校教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破格晋升高级职称和一级职称的人数达30 余人,在省级以上优课评比中获得等级奖的有10余人,一批科研型、学者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正在茁壮成长。这从一侧面证明: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真正发挥科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2001年11月20日